灯明三百六十点,最好天宁云外塔。
风撼三千四百铃,恨无梯级上青冥。
在西二环边留了一座将近千年的古建筑,虽不是木构,但也弥足珍贵,这就是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。
塔建于辽末,距今已经有九百年。
据说,天宁寺塔是北京作为五朝古都,最古老、也是唯一的地面见证物。

住在北京城城里的朋友,也许从没进去过,但对这座塔不会陌生。
来去北京市中心经过二环路时,总能看到一个塔,古香古色,庄严肃穆。
你知道吗?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还要长。

天宁寺,在北京一众寺庙里,属于极其小众的,也许是他的存在太理所当然,所以往往忽视了它。
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,当时叫“光林寺”,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。
清代著名文人、《日下旧闻》的作者朱彝尊有《寓天宁寺诗》,诗中有“万古光林寺,相传拓跋宫”之句。隋代时称“宏业寺”。
到唐代该寺名叫“天王寺”,现寺山门前西侧立一大碑,上书“唐代天王寺”。

初建时的塔为木塔,有台阶可上,后塔毁。
唐代于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,建塔历时十个月,其造型取《华严经》经义。
金代改称大万安禅寺,直到明宣德年间才得了天宁寺的名字。

天宁寺一直有皇家背景,但在元初几乎被战火全毁,整座寺庙随豪华的金中都毁于兵火,仅余孤塔,茕孑无依。
后来直到明永乐时,才得以全面重建,天宁寺西北角,曾有一处院落,名为宗师府,即为姚广孝所居之所。
明正统年间寺内设立了戒坛,香火极为旺盛。
天宁寺最后一次大修在乾隆时期,乾隆敕命进行重建并扩大规模,当时寺院共有三路,中路有七进院落,颇为恢弘。
清代前中期,天宁寺还是京城著名的花市和鼻烟(壶)大卖场,热闹非常。

天宁寺塔是典型的辽塔形制:八角十三层的密檐式砖塔。
和大多数辽代砖塔一样,天宁寺塔是实心的,内部无法登临,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台基、基座(须弥座)、塔身(即塔的第一层)、塔檐、塔刹。

塔座是塔底部的重点,远望清晰伶俐; 近望则见浮雕的花纹、走兽和人物,精致生动,又恰好收到最大的装饰效果。它是砖造建筑艺术中的极可宝贵的处理手法。


有意思的是天宁寺外观雄伟壮丽,因而受到各界人士的赏识。
明万历年间,当时刚被尊为皇太后的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,为了抬高和巩固自己的地位,也为了给自己和皇帝祈福,看到天宁寺塔后非常喜欢,也想建一座这样的塔。
万历四年(公元1570年),她在北京西郊八里庄建造了一座规模很大的慈恩寺,寺中的砖塔(即“永安万寿塔”,俗称“玲珑塔”),就是按照她的旨意仿照天宁寺塔而设计修建的。两座塔外形、高度相差无几,故民间将这两座塔称之为“姐妹塔”。
